咨询热线:021-55155307,上海泰贵公司专业生产: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模型,模拟人,护理技能训练模型,急救技能训练模型,临床医学技能训练模型,医学模型,医用教学模型等。
↓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模型,模拟人↓
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模型,模拟人-相关文章
1.腹部触诊方法
(1)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,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,两腿屈起稍分开,腹肌放松,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。
(2)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,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,检查时手要温暖,手法要轻柔。
(3)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。一般从左下腹开始,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;原则是由下而上、先左后右、从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变区域。
(4)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,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给以安慰和解释。
(5)触诊手法的应用:①浅触诊法:腹壁压陷1cm左右,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,表浅的压痛、肿块、搏动和皮下脂肪瘤、结节等;②深触诊法:腹壁压陷2cm以上,用于检查压痛、反跳痛以及腹腔脏器、腹内肿物的状况;③滑动触诊法:触及腹腔脏器或肿块时,在其上作上下、左右的滑动触摸,以了解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及大小;④双手触诊法:用于检查肝、脾、肾和腹腔内肿块等;⑤浮沉(冲击)触诊法: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和肿块;⑥钩指触诊法:用于肝、脾检查。
(6)注意事项:①为避免被检查者腹肌紧张,检查者可先将手掌置于腹壁上,使被检查者适应片刻,再行触诊检查;②检查时可同时与被检查者交谈,转移其注意力,减少腹肌紧张;③各种触诊手法应结合不同的检查部位,灵活应用。
2.压痛及反跳痛
(1)压痛:正常腹部触诊时无疼痛感,重按时可有一种压迫感。触诊时,由浅入深进行按压,发生疼痛者,称为压痛。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,如果抓捏腹壁或仰卧屈颈抬肩时触痛明显,可视为腹壁病变,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。腹部压痛常因炎症、结核、结石、肿瘤等病变引起。
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。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:①阑尾点叉称麦氏点,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/3处,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;②胆囊点,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,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;③急性肝炎时,可在右季肋部、上腹部产生压痛;④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;⑤胰腺炎症,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;⑥子宫及附件的疾病,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。
(2)反跳痛:在检查到压痛后,手指按压在原处稍停片刻,使压痛感稍趋于稳定,然后迅速将手抬起,如果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,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,称为反跳痛。反跳痛的出现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,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、腹膜炎。腹壁紧张,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,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,称为腹膜刺激征(或腹膜炎三联征)。
3.肝脏触诊:主要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大小、质地、表面、边缘及搏动等。
(1)单手触诊法: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,将右手四指并拢,手掌平放于被检查者右上腹部(或脐右侧),使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。配合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运动,呼气时手指压向腹部,吸气时手指自下而上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肝脏边缘。如此反复,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,直到触及肝下缘或肋缘为止。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腹壁垂直线上触摸肝下缘,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,以厘米表示。
(2)双手触诊法: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,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腰部,拇指张开置于肋部;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右腰部,并限制右下胸壁扩张,以增加横膈肌下移的幅度,提高触诊的效果。
(3)肝大的测量:第一测量:右锁骨中线上,肝上界(肝相对浊音界)至下缘之间的距离。第二测量:右锁骨中线上,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。第三测量:前正中线上,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。正常肝脏于肋下≤1cm,剑突下≤3~5cm,上下径9~11cm。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、肝淤血、脂肪肝、早期肝硬化、白血病、血吸虫病;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、肝囊肿、肝肿瘤。
(4)肝脏触诊的内容:①肝脏大小:健康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摸不到。如触及肝脏,且质地柔软、边缘较薄、表面光滑、无压痛和叩击痛者,应考虑肝下移。可叩诊肝上界,如肝上界相应降低,肝脏上下径正常,则为肝下移;如肝上界正常或抬高,则为肝大。②肝脏质地: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:质软、质韧(中等硬度)和质硬。正常肝脏质地柔软,如触摸口唇;质韧者如触鼻尖,质硬者如触前额。③肝脏表面形态及边缘: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表面是否光滑,有无结节,边缘是否整齐。正常肝脏表面光滑、边缘整齐、薄厚一致。肝淤血、肝炎、脂肪肝者,肝脏表面光滑,边缘圆钝;肝硬化者,肝脏表面有小结节,边缘不整齐;肝癌、多囊肝者,肝脏表面呈粗大不均匀的结节状,边缘厚薄也不一致;巨大型肝癌、肝脓肿和肝包虫病者,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。④肝脏压痛:正常肝脏无压痛。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被增大的肝脏牵拉时,则有压痛。急性肝炎、肝淤血时,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;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而局限性压痛。
⑤肝脏搏动:正常肝脏触不到搏动,当肝大压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,可出现肝脏搏动。
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,物理性状也各异,故触诊时须逐项仔细检查,综合判断其意义。如急性肝炎时,肝脏可轻度增大,质稍韧,表面光滑,边缘钝,有压痛;慢性肝炎时,肝大较明显,质韧或稍硬,压痛较轻;肝淤血时,肝可明显增大,表面光滑,质韧,边缘圆钝,有压痛,肝颈回流征阳性为其特征;脂肪肝时,肝大,质软或稍韧,表面光滑,但无压痛;肝硬化早期肝常增大,晚期则缩小,质较硬,表面可触及小结节,边缘锐利,无压痛;肝癌患者肝逐渐增大,质地坚硬如石,表面高低不平,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,边缘不整,压痛明显。
(5)注意事项:①触诊时手掌应紧贴腹壁,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。吸气时,手指上抬的速度应落后于腹壁的抬起;呼气时,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按压。②检查腹肌发达者,右手应置于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,避免将腹直肌腱误认为肝下缘。③如遇右腹饱满者,应考虑肝大因素,触诊时,右手应置于右锁骨中线在腹部垂直线平脐水平或自右髂前上棘位置,开始触诊。
④如遇腹水患者,可采用浮沉触诊法,待排开腹水后,手指有物体浮起的感觉。⑤腹腔内容物的鉴别:腹直肌腱左右两侧对称,不超过腹直肌外缘,不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;右肾下极位置较深,边缘圆钝,不向两侧延展;横结肠为横向索条状物,可用滑动触诊法鉴别。
4.脾脏触诊
(1)单手触诊法:被检查者取仰卧位,双腿屈曲或取右侧卧位,右下肢伸直,左下肢屈曲。
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,将右手掌平放于其左上腹部,中间三指并拢,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,自脐水平线开始触诊。自下而上与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配合,手指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脾脏边缘,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,直到触到脾下缘或肋缘为止。
(2)双手触诊法:被检查者取仰卧位,双腿屈曲,检查者左手绕过其腹前方,手掌置于其左胸部第9~11肋处,将脾从后向前托起。右手掌平置于上腹部,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,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,随被检查者吸气时向肋弓方向迎触脾,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。如脾脏轻度增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,可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,右下肢伸直,左下肢屈曲,则较易触及。
(3)脾大的测量:①第Ⅰ线测量(甲乙线):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;②第Ⅱ线测量(甲丙线):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;③第Ⅲ线测量(丁戊线):脾脏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。测量结果以厘米表示。
临床上常将脾大分为三度:深吸气时,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增大;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增大;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增大。
正常人体的脾脏不能触及。罹患内脏下垂、左侧胸腔积液、积气等疾患,膈肌下降,触诊时能触及下移的脾脏,除此之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大。触到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、形态、质地、表面光滑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。脾脏轻度增大见于慢性肝炎、伤寒、粟粒性结核、急性疟疾、感染性心内膜炎、败血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,一般质地柔软。脾中度增大常见于肝硬化、疟疾后遗症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、慢性溶血性黄疸、淋巴瘤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,质地一般较硬。脾高度增大,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、黑热病、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;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。脾脏表面有囊性肿物者,见于脾囊肿。脾脏压痛见于脾脓肿、脾周围炎和脾梗死。脾周围炎或脾梗死时,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,并累及壁层腹膜,故脾触诊时可有摩擦感。
(4)注意事项:①触诊时按压要轻柔,不宜过重,以免将脾脏推入腹腔深部,更不宜触及;②脾大的形态不一,应仔细触诊,认真感触;③脾脏切迹为其形态特征,有助于与腹腔脏器或其他肿块鉴别;④腹腔内容物的鉴别:左肾位置较深,表面光滑,边缘圆钝无切迹;肝左叶,可沿其边缘向右触摸,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或与肝左叶相连,则为肝脏;结肠脾曲肿物,质硬,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。
5.液波震颤
被检查者平卧,医生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,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,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,贴于腹壁的手掌随叩击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,见于大量腹水,腹水量常在3000~4000ml以上。为防止震动波沿腹壁传导出现假阳性,可嘱患者(或第三人)用手掌尺侧缘轻压在脐部。
6.振水音
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,医生以耳凑近上腹部,同时以冲击触诊法震动上腹部,可听到气、液撞击的声音,为振水音。也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。正常人见于餐后或饮多量液体时。如果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~8小时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。
7.腹部肿块(或包块):包括增大的脏器、炎症性肿块、囊肿、淋巴结、良性肿块、恶性肿瘤、胃内结石、结肠内粪块等。腹部触及肿块,应注意其位置、大小、形态、质地、压痛、移动度和有无搏动等。
8 腹壁紧张度:正常腹壁柔软,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膜炎、血腹、大量腹水
胆囊:正常人不能触及,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触及一梨形或卵圆形张力较高的包块,随呼吸上下移动,即为肿大的胆囊,见于胆囊炎、癌及结石,壶腹癌引起的胆囊肿大无压痛。Murphy征阳性和Courvoisier征阳性的区别。
肾脏:采用双手触诊法,正常人一般不能触及,小儿或消瘦者可触及右肾下极。肾、输尿管压痛点:季肋点――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点处,相当于肾盂位置;上输尿管点――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;中输尿管点――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,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;肋脊点――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顶点;肋腰点――背部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。肾及尿路炎症或结石病变时,上述各点可有压痛。
膀胱:充盈的膀胱可在耻骨上方扪及,呈半球形囊样感,排尿后消失
胰腺:正常不能触及
腹部触诊是确定胎儿位置的一种方法。胎儿位置的正不正,对分娩过程有很大影响。换句话说,是决定分娩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。
腹部触诊首先应注意腹壁肌的紧张度,有无腹直肌的分离,并注意羊水的多少及子宫肌的敏感程度。用手测宫底高度、用软尺测耻上子宫长度及腹围值。随后用四步触诊法检查子宫大小、胎产式、胎先露、胎位以及胎先露部是否衔接。
胎位,从胎儿身体的长轴与母体长轴关系来看,有两种产式:两长轴相平行的,是直产式;两长轴相垂直的,称为横产式。
直产式又有头先露和臀先露之分。胎头朝下,最先进入骨盆的,叫做头先露(即头位);胎儿臀部朝下,最先进入骨盆的,叫做臀先露(即臀位)。足月胎儿中头位最多,为正常胎位,约占95-96%,臀位很少,仅为3-4%左右,剩下来不到1%的横产式,又叫横位。臀位和横位都是异常胎位,不利于分娩。即使头位,如果胎头不俯屈反而仰伸,也有可能造成难产。
因此,检查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非常重要。在妊娠28周前,由于胎儿小,羊水多,胎儿在子宫内有比较大的活动范围,胎位易于变动,约有半数以上的胎儿是臀位或横位。及时发现异常胎位,采用一定的辅助手法,尚不难加以转位。而妊娠32周以后,胎儿长大,与子宫壁贴近,羊水相对减少,胎位相对比较恒定,如果直到这时才进行产前检查,万一胎位不正,就很难纠正了。
分娩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与胎位是否正常有很大关系。所以产前检查必须及时确定胎儿在子宫里的位置。如果在妊娠末期才进行检查,即使发现胎位不正,也很难纠正了。
腹部触诊术《摘自民间诊病奇术》
诊病
腹部触诊术是检查者直接用手按压、接触腹部的一种诊断技术。其中包括接触、揣摸、按压、叩敲被检查者的腹部,以了解腹部肌肤凉热润燥,肌紧张的程度,疼痛的性质、部位,肿块的形态、质地以及腹部脏器的情况,为进一步深入探明疾病的性质、部位,判断病情,确定治疗原则提供确切的依据。施以腹部触诊术时,被检查者一般取仰卧位,头部枕以低枕头,两腿自然屈曲,两足底着床,使腹肌处于松弛状态,两手沿其两胁伸展,自然呼吸,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。双手要暖和,室内自然光线要充足,温度要适中,检查动作要轻柔协调。由腹部中央向两侧按压,先轻后重,由浅而深。腹痛患者应先从无痛感的一侧按压,最后再予按压疼痛点,以免引起腹肌紧张,影响腹部其他部位的检查。
(一)腹部压痛对应病症
1、按压腹部出现疼痛者,提示罹患实证;按压腹部疼痛减缓者,提示罹患虚证。
2、胃脘部胀闷,按之出现疼痛者,称为“小结胸”,为痰热互结所致;胸脘腹部皆见硬满疼痛,手不能近者,称为“大结胸”为痰水相结所致。
3、腹部轻按即疼痛者,提示病在表浅部位;腹部重按方出现疼痛者,提示病在深部;若其疼痛范围小者,提示病灶局限;若其疼痛范围大者提示病灶范围大,病情较重。
4、腹部出现疼痛,按之痛甚或拒按者,提示邪实内阻,如瘀血证、胃肠燥结等症,亦主寒甚。
5、无论是男是女,若脐下至曲骨穴,见有一条筋脉如同绳索,以指按之不得解者,为淋证、癃闭之征兆。
6、少腹之左侧,触摸见有条索状,对于擦过性之压力出现急迫性疼痛者,称为“少腹急结症”,该腹征多见于女性,乃瘀血之征兆。检查时应有一定技巧。其方法是嘱受检查者两腿伸直,检查者用手指尖轻轻触及少腹左侧的皮肤,然后迅速从脐旁像擦过去那样移向髂窝,如患有少腹急结症,受检查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屈膝,即使意识不清的患者,会出现皱眉的动作,并有尽量避开检查者手的表示。但须注意,若仅用力按压时所产生的疼痛感觉,并非少腹急结症。
7\按压腹痛之处,若固定不移,刺痛不止者,为内有瘀血;若按之胀痛,痛处按此连彼者,提示病在气分,多属气逆之症。
8、按压腹部,无腹直肌挛急之表现,腹部软而无力,但肠管蠕动则亢进,即所谓的“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不可触近”。该体征也属腹肌拘急或里急之证,是属虚证,即使伴有便秘等见症,也应禁用泻下药。
9、以其食指轻触脐部周围,若即出现压痛表现者,其腹直肌也多有挛急表现,脉弦紧,脐之两侧见有压痛者,为血瘀之征兆。
10、脐之左方至脐下均有抵抗性压痛者,为体内有瘀血之征兆。
11、脐之右方至脐下出现硬结,且有抵抗性痛煮 气血瘀滞,湿热郁结于小腹部之征兆。
12、心下处见有疼痛膨胀感,立位时有压痛感,心下和左腹部有时出现硬结者,提示罹患多种胃病以及肋间神经痛、胸痛慢性胰腺炎等病症。
13、若见腹痛牵引两胁,按之则软,吐水则痛减者,提示为水气;若见绕脐而痛,按之硬者,为燥屎干结于肠内所致;若见脐腹疼痛时作时止,按之其形如筋结,久按转移,或指下如蚯蚓蠕动,或高低凹凸,按之起伏聚散,上下住来,浮沉出没者,乃虫积所致。
14、若见腹部呈局限性肿胀,按之疼痛者,提示为损伤或疮疡所致;若表皮发热、按之局部灼热烙手,且疼痛拒按者,为内痈之征兆;若痛在心下脐上,硬痛拒按,按之痛甚者,为食积之征兆;若痛在脐傍小腹,按之有块状应手者,为血瘀之征兆。
15、用食指和中指从腹部皮下沿正中线可触及如同铅笔芯状线,称为“正中芯”。触诊时,与芯线呈垂直角度上下探摸,除医者手指有感觉外,患者并有疼痛感出现。提示罹患虚证多为脾虚或肾虚,较为难治。
16、腹部按之不痛者,为常态或病症较轻,若见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,一般痛愈痛者病愈重。但也有某些病患者,病之初时,体壮而邪盛,正气旺盛,故疼痛剧烈;病久体羸气竭,疼痛反见轻或无疼痛感出现,故应引起必要的注意。
(二)、腹内积块对应病症
腹部触诊积块时,应注意其大小、形态、软硬、有无压痛、能否活动、表面光滑度等的一系列具体情况。
1、若见腹中有积块,应手而不温,重按见移动或痛甚者,为腹背罹患癥瘕之征兆。腹内有动者为积,腹内有动如弹指者为气积;按之可移者为聚,按之不移者为癥。
2、若见左少腹部作痛,按之累累有硬块者,为肠中有宿便;若见右少腹作痛,按之疼痛加重,且有反跳痛感,局部包块应手者,提示罹患肠痈一病。
3、若见包块推之不移者为癥,可动者为瘕。固定不移之包块往往导致虚劳、腹水或肿胀。
4、若见肿块按之柔软,且有水鸣音者,为饮邪内聚所致;若见肿块较硬,但按之无痛感者,提示罹患结核、瘰疬等病症。
5、若见脐之两旁有筋脉拘急,如臂如指者,为痃气所致。
6、心之积位于脐上;脾之积位为脐中;肝之积位为脐左;肺之积位为脐右肾之积位于脐下;胃之积位以中脘穴为中心而位于脾之上;大肠之积位于左天枢穴下方;小肠之积位于右天枢穴下方;三焦之积位以石门穴为中心,而位于脐下;膀胱之积位以中极穴为中心,而位于下腹部。
7、若见包块经常性存在而不散,痛有定处,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,病在血分;若见包块时聚时散,痛无定处,按之无形为聚,病在气分。
8、若见腹中肿块较大者,提示所患之病深重;若见肿块生长速度快者,提示其预后不良;若见肿块形态不规则、表面或边缘不光滑、推之不动者,提示所患之病为重症,预后不良。
9若见妇女小腹部有积块者,多为血瘕之征兆;若见男性小腹部有积块,推之可移动者,多为疝气之征兆。待续
(三)腹壁的软硬程度对应病症
1、若腹壁按之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者,为正常人之表现。
2、若见腹壁薄弱而廓小,按之较硬而无弹性,或虚软如同水上浮纸,且无根底者,多为病情危重之征兆。
3、若见腹壁憨厚而廓大,按之柔软而有力感,或腹部按之如同水上浮板,且有根底可应者,提示有神,亦主高寿。
4、若见腹壁按之坚硬,为腹肌紧张所致,提示邪实居内,多为危重症之征兆,常兼有腹痛等症,为外科、妇科急
腹症表现之一。
5、罹患有外感病,用手做腹部按压,若未见发硬者,提示邪在外表,病较易治;若用手按压腹部,见有硬痛表现者,
提示邪已入里,病较难治。
6、做腹部检查时,在腹壁深层、脐上之左右两侧可触及犹如按琴弦或木棒之感受觉者,称为“挛急”或“里急”,
可见于腹部的多种疾病。若单纯出现,则为腹肌紧张之表现,若伴有压痛者,则多为腹内有炎性病变之故。
7、若见腹壁瘦薄,在脐腹部按压,见濡软无力者,为虚证之征兆;若按压见软弱无力者,为脏气虚损之征兆;若用手
按之如指入柴灰样,为脏腑精气衰竭之危兆;若用手按压,陷凹久久不起者为水停肌肤之征兆;若在脐下应手陷凹者,
为肾虚之征兆。
8、瘦削之人,其腹力衰弱,但大便后则更为衰弱;肥胖之人,其腹力旺强,大便燥结者其腹力更旺强。
9、若按心下如同触及木板者,为心下痞坚之征兆,多由心脏功能障碍所致,临床表现为咳嗽、水肿、呼吸急促,甚至
不能平卧。
10、若见右侧腹部腹肌挛急,提示罹患精神失常、癫痫等疾病。
11、若见小腹部感觉不敏感或有功能障碍者,按之感觉无力,且有明显的空虚状者,称为“小腹不仁”,为肾虚之征
兆。多见于截瘫所致昏迷患者,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者。
12、按压小腹部,若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的腹直肌均呈痉挛状态者,为下焦虚证之征兆。其中,发病程度较轻者,
称为“小腹拘急”;发病程度较重者,称为“小腹弦急”。
13、若自觉少腹胀满膨隆,按之局部有抵抗感者,称为“少腹硬满”,有水症和血症之分。水证者小便不利,血证者
小便通利。以资鉴别。
14、若见上腹部腹直肌挛急,胃脘部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,按之局部有紧张感,但下腹部柔软者,称为“心下支
结”,可见于外感、杂病等多种病症。
15、若见腹部胀满,按压腹壁其张力较低或腹壁松弛;或腹壁紧张、发硬,但按压时感觉无力者,提示为虚证。若见
腹壁虽较软弱,但按压时可见有底力者,为实证之兆。
16若将四指并拢,在其心下部位做触摸检查,局部见有弹性的抵抗感,但无压痛感者,称为“心下痞硬”多由胃脘疾患所致。
17、患者自觉胸胁苦满,医者拇指自其季肋下向上方按压,出现明显抵抗感,且同时患者感觉气短、痛苦加重,可出现于单侧或双侧。若见于右侧者,提示罹患有肝胆疾患有;若仅有轻度的胸胁苦满和脐之左侧出现轻微的抵抗压痛感,则
为肝郁血虚之征兆。
18、酗酒者,其鸠尾穴下如同板状,其左右更甚者,为酒气甚而血凝滞之征兆。见此者,3—5年内定吐黑血
四)腹部皮肤的润燥变化对应病症
1、若见腹部皮肤润泽,为元气充足之征兆,外感受邪热虽重,但其热易退;若见腹部皮肤枯燥无润泽,为元气不足、
阴分衰弱之征兆;若见虚火亢盛者,则病情重而难愈。
2、若见腹部局部皮肤甲错,或无毛之处突生毳毛,按之拘急或板硬者,为瘀血或癥瘕之兆。
3、若见脐下甲错,为小腹内有瘀血之征兆。
4、若腹部皮肤润滑,乃津液未伤之征兆;若见腹部皮肤干燥,手心扪之有明显的枯燥感者,为津液已伤之征兆;常
见于久病血瘀、大便燥结等病症。
5若见腹部皮肤腻滑且有光泽者,为血气旺盛之征兆;若见腹部皮肤枯燥者,为血虚之征兆。
(五)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对应病症
1、若腹部皮肤按之发热或热灼炙手者,提示罹患热症;若腹部皮肤喜冷而拒按者,提示罹患实热症;若心下动而皮肤热灼炙手者,提示热势更重。
2、若腹部皮肤按之发凉者,提示罹患寒证;若腹部皮肤发凉而拒按者,提示罹患寒实证;若以暖手按压感觉舒适者,提示罹患虚寒证;若见脐下寒者,提示肾阳不足;若见脐周发凉者,脾胃虚冷;若见脐上发凉者,为心肺阳虚之征兆;若见两胁腹部发凉者,为肝胆生发之气不足之征兆。
3、若初按即感灼手者,为脾胃有热而实火内充之征兆;若久按灼手者,则为脾虚而阴火内伏之征兆。
4、罹患有危重症,若见少腹冰凉者,为阳气欲绝之征兆;经有效治疗后,若脐下转温者,为阳气回复之征兆。
5、若重按腹部而热气灼手者,提示为伏热之征兆,且热不易除去;若初按不觉有热,且久按之热气灼手者,提示为湿热遏伏于内之征兆;初按热甚,久按之热泪盈眶更甚者,此乃邪热炽盛于里之征兆。
6、若见身热退后,其腹部按之仍有热者,为热未尽解之征兆。
7、若其脉候有热,而腹部不见有热者,或自感手足,按压胸腹不见热者,或初按觉有热,但久按则退减者,此乃表热之征兆。
8、若孕妇其脐下发冷,提示胎死母腹中;若其孕妇脐下温暖,则胎儿未死,仍活在母腹中。
9、若见小儿肚腹胀满,按之有热者,为宿食之征兆。
六)腹壁厚薄与弹性变化对应病症
若腹壁垒皮肤薄弱而缺乏弹性,且表而皮肤能被手指抓起者,为虚证之征兆;相反,若腹壁皮下脂肪丰富,腹部皮肤有弹性,表面皮肤不能被抓起者,为实证之征兆。
(七)采用时钟定位法进行鉴别急腹症
以脐部为中心点,作为时钟的针轴,将其12点钟位置处朝上,与会6点钟位置处画一条垂直线,且与腹中线重叠在一起,这样腹部各部位的疼痛即可在钟面上定出位置来。
1、1点钟位置处 提示脾破裂,左侧胸膜炎、肺炎。
2、2点钟位置处 提示急性胰腺炎。
3、3点钟位置处 提示溃疡性结肠炎。
4、4点钟位置处 提示左输尿管结石、麦克尔憩室炎。
5、5点钟位置处 男性——附睾或睾丸炎、左侧腹股沟嵌顿疝或绞窄疝;女性——左侧宫外孕、左侧急性盆腔炎、左侧卵巢扭转。
6、6点钟位置处 男性——急性前列腺炎、女性——痛经、急性膀胱炎(女性多于男性)。
7、7点钟位置处 所患疾病同5点钟处,但位置在右侧。
8、8点钟位置处 右侧输卵管结石、麦克尔憩室炎、急性阑尾炎等病症。
9、9点钟位置处 局限性肠炎(克罗恩病)
10、10点位置处 肝脓疡、急性肝炎。
11、11点位置处 胆道蛔虫症、急性胆囊炎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、肝破裂、右侧胸膜炎、右侧肺炎。
12、12点位置处 心绞痛、急性胃炎、胃溃疡穿孔。
13、中心处或全钟面 急性肠炎、肠道蛔虫症、肠套叠、急性机械性梗阻、急性腹膜炎、肠系膜血管栓形成等病症
相关产品:
推拿手法测定仪
智能型推拿手法测定仪
背部仿真针刺练习平台
脉象模型(4台/套)
YXC-III心血管智能脉诊仪
智能高级推拿手法测定系统
智能型中医脉象仪
智能综合型中医脉象仪
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