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:021-55155307,上海泰贵公司专业生产:小儿头皮穿刺训练模型,模具,急救技能训练橡皮人,临床医学技能训练假人,医学模型,医用教学模型等。
↓小儿头皮穿刺训练模型,模具↓
小儿头皮穿刺训练模型,模具-相关文章
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
穿刺前的准备:
1、护理人员的准备:多与家属沟通,做好家长、儿童的思想工作,取得配合。对于极度紧张或晕血的家属可以暂时避开,由护理人员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,穿刺成功后再交托家属,以避免家属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。
2、准备专门的小儿静脉穿刺室,保证光线充足,调节合适的室温。
3、 选择好部位和血管: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,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,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,因此,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,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一支,此静脉直、较大、不滑动、易固定,但易外渗,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缺点,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具有不滑动、易固定、暴露明显、不外渗等优点,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,但此静脉较细小,技术难度大些,耳后静脉较粗,略弯曲,易滑动,不易掌握深浅度,要剃去头发,才便于穿刺固定,但由于小儿多动,不易护理。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,以采用额正中静脉、颞浅静脉为宜,忌从血管中间开始,以防穿刺失败,造成瘀血,以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,无法再进行顺行和逆行穿刺。 4、选择好针头大小: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,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、额、颞后静滴均可用4-5号针头。
5、进针方法: 钢针:右手持针,食指在前,拇指在后,针尖斜面朝上,在血管清晰处上方0.1cm的位置以15-20度进针,用左手拇指、中指压在所选静脉穿刺部上下方,使所选静脉拉直,用左手小指及小鱼际部位配合向左侧绷紧皮肤,进针时宜轻、稳、慢,仔细观察回血情况和用心体会脱空感。见回血后止或再平行进针少许。
留置针:选择粗、直、有弹性,触摸有凹槽感的血管。右手持针,拇指在上,食指在下,针尖斜面朝上,在血管清晰处上方0.1cm的位置以20-30度进针,用左手拇指、中指压在所选静脉穿刺部上下方,使所选静脉拉直,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约0.2cm少许,右手固定针柄,左手将软管送入血管后固定,右手退出针芯。 6、固定:针头固定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穿刺成功后手指固定针头应牢固,不能移动;二是胶布固定应牢固,不能让针头漂浮在皮肤上,对于哭闹或者出汗多的患儿,可采用环绕头皮固定法,将头皮针管固定于外耳廓上,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。
合理选择进针手法,减少患儿痛苦,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。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,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。
选择适当的持针手法:对特定病情,如休克、发热(尤以高热)、吐泻引起的脱水、气温低、发热寒战时末梢血管收缩,高热患儿使用解热药或穿刺时因恐惧而激烈反抗引起的大汗淋漓,都会使静脉血管因血容量减少而虚瘪等[2],情况应了然于胸,一般不采用右手拇指持针柄在上,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后,再换成示指在针柄前,拇指在后沿静脉走向平行刺入法。而采用直接用右手示指在下,使血管充盈后,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,同时进针时宜轻、稳、慢,仔细观察回血情况和用心体会脱空感。
适当的左手配合:穿刺者穿刺时用左手拇指、中指压在所选静脉穿刺部上下方,使所选静脉拉直,用左手小指及小鱼际部位配合向左侧绷紧皮肤[3]。右手持针同时将输液管下端绕在左手小指上,这可防止穿刺成功后固定胶布时不小心刮掉针头。
学会特殊情况的处理: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,不要急于拔出针头,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,如直接利用血管内外压差,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,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,观察针尖部是否随输液管的挤压有外渗现象,针梗处有无少许回气,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。 保持良好心态:在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、稳定的心理状态。面对家属的质疑,要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我表现,避免多余思维信息干扰,要在患儿家长叮嘱、责怪甚至非难时,及在患儿哭闹声中练就气定神闲的工作本领,才能减少穿刺的失败率。
穿刺后固定: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只是整个输液成功的一半,固定显得格外重要。针头固定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穿刺成功后手指固定针头应牢固,不能移动;二是胶布固定应牢固,不能让针头漂浮在皮肤上,特别是对不配合治疗的婴幼儿,穿刺完毕家长应协助用夹板和绷带固定穿刺部位。对于哭闹或者出汗多的患儿,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环绕头皮固定法,将头皮针管固定于外耳廓上,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。
看护:小儿剧烈哭闹易使已成功穿刺的输液外渗,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,以防家长及患儿本人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。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嘱患儿家属,以“喂奶”姿势抱起患儿:将患儿一手夹在家属的腋窝下,平抱起患儿,输液部位朝外,家属抓住患儿的另一只手,另外,拔针后应用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直行压住棉球,将两个针眼同时压住(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,一个入皮针眼,另一个入血管针眼),按压一般不少于“生理性凝血”时间(1~3分钟)。忌边压边揉、边压边看出血情况,拇指按压同时其余四指可适当固定患儿,防患儿哭闹不配合造成按压滑脱,造成皮下淤血,影响下一次穿刺成功。
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
小儿自身的原因导致穿刺失败:
①血管细小,特别是肥胖患儿皮下脂肪厚致使静脉不明显;
②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血容量不足,血管塌陷,穿刺时回血慢及无回血等情况致穿刺难度加大;
③长期反复穿刺使大量血管受到破坏,造成皮下出血影响血管的选择;
④患儿高热及营养不良时血管脆性增加;
⑤由于寒冷及缺氧时婴儿发绀致使皮肤青紫,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;
⑥患儿恐惧,穿刺不合作。
环境因素导致穿刺失败:光线不足,温度低血管收缩。
家属因素导致穿刺失败:家属过于担心患儿,情绪激动,要求护士一针见血;坚持自己选择穿刺部位;及对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,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。
操作因素导致穿刺失败:操作者经验缺乏,技术不熟练;心理因素不稳定,缺乏自信如紧张、烦躁、焦虑等;穿刺针、血管选择不合适;进针位置角度不适合;进针太快,见回血时针尖已穿破血管或还未见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;见回血后潜行过多穿出管壁;固定时方法不正确致使针尖扎破管壁或针头滑出管壁。
做好准备工作:准备专门的小儿静脉穿刺室,保证光线充足,调节合适的室温。护士必须耐心,细心挑选血管,应选择走行直,粗大,富有弹性的额正中静脉,颞浅静脉,耳后静脉。手应轻、准、稳,掌握好角度进行穿刺。选择好血管,针头后,剃去局部毛发。充分暴露血管,准备好胶布,将患儿置舒适及方便操作的体位,并固定好患儿头部。
加强技能训练:苦练基本功,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。提高心理素质,保持冷静,与患儿家属多沟通。
穿刺前准备:穿刺前要安抚患儿,消除恐惧感,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哭闹。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的情况下,让患儿家属回避,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,穿刺成功后再交托家属,以避免家属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。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:
①肥胖患儿,血管较深肉眼观察不明显,可用拇指或示指顺静脉血管的方向探摸,可有弹性或凹陷性,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做一标记,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;
②对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,穿刺时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,若感觉进入血管腔而无回血时,可稍等片刻或用注射器进行抽吸,若仍无回血,可试注入等渗液体,如局部不肿胀,且注入时通畅,即为穿刺成功;
③对长期输液的患儿,要注意保护血管,多使用静脉留置针,并可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恐惧;
④由于寒冷或发绀致皮肤青紫的婴儿可用温热湿毛巾热敷局部,或将患儿置于保暖设施内再行穿刺;
⑤对血管穿刺困难的患儿,若退针后回血好,则可指压前方穿破点2~4分钟后再开放输液,这样可使原穿破点愈合,有一部分患儿也可成功输液,但要注意观察,以免药液外渗。
加强巡回护理:穿刺成功并固定后,要勤巡回、勤观察,以便及时发现固定的胶布松动、针头移位、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,做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保证穿刺成功及输液的顺利进行。
总之,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操作,只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,就一定能逐步提高穿刺成功率,使患儿顺利接受治疗,提高抢救成功率。 |